第六九章 百思不得其解(2 / 2)

不过是一年的时间,刘邦看起来苍老了许多,足可见先是带给他太多的忧虑和压力。

随时处在一种担惊受怕之中,任谁都是如此。

汉国一直是枕戈待旦,小心防备,以现有的力量尽可能维持现有的局面。

不过是一年的时间,关中之失的弊端和影响就全部显露出来了,中原之地受到破坏太过严重,粮食物资生产明显不足,失去了关中的补给,让汉国顿时不再那么富足。

尤其是开春之后,汉国的财神爷范文轲突然莫名其妙地失踪了,至于去了哪里没人知道。

这样汉国本来就有些捉襟见肘的财力和后勤补给有更加凄惨。

有道是大难临头各自飞,难道都认定了我刘邦必败吗?刘邦的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这也就罢,都不是致命的问题。

随着春天的到来,越国随时可能动兵,如何抵御越国大军的进攻才是当务之急。

刘邦忧心忡忡,却又没有什么好办法,这阵子可是烦躁无比,寝食难安。

今日乃是汉国的大朝议,诸多官员一同出席,隐约之间似乎也是决定汉国生死存亡的一次朝议。

至少要在这次朝会上确定,汉国防御越国的策略!

朝阳升起的时候,荥阳汉王府前已经聚集了很多的官员。

他们纷纷交头接耳,谈论的无非是眼前的局势。越国虽然尚未发起进攻,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。心存侥幸绝对是不行的,尽早有所应对才是王道。

很多后来归附的官员都不由地动了念头,毕竟他们并不是一开就跟随刘邦的,所以那种归属感要淡得多。更谈不上誓死效命的决心,在生死存亡和富贵荣华之前,必然要有所选择。

跟着刘邦一条道走到黑?显然不会是这样,早早地开始为自己找一条后路才是。

当然了,首先还是要确定汉国到底会如何?对形势要有个迷准确的把握才行。毕竟汉国尚未一败涂地,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。因此所有人都谨慎从事,持观望态度。至少也要看看今日朝会风向才是,近日既是充满期待,也是忧心忡忡。

众人正在议论的时候,远远瞧见了张良先生走过来。要是放在眼前,张良先生身份地位崇高,都是众人膜拜和巴结的对象。

可是现在,众人眼神之中似乎都多了几分异样。大家都感觉到,最近一段时间,张良先生似乎被汉王冷落,地位和影响已经大不如前了。

踩低就高或许是自古就有的一种习惯,很多人都对张良先生都不再那种尊敬。

可是有心人却看得出来,这样下去迟早会出问题。

张良先生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,这些年来为汉王出谋划策,汉国才有了今日的成就。

对汉国攻陷最大的三个大臣:萧何、韩信和张良,如今萧何关中自刎,韩信自立为齐王,汉王身边唯独剩下一个张良。

若是张良先生再得不到重用,汉国的前景就着实堪忧了。许多有识之士都对此有些忧心,很多人还存了劝谏汉王之心。

可是没有人明白其中内情,再者汉王只是不知不觉中的一些表现罢了。汉王可并未公开表示对不再重用张良,这似乎也是一个隐晦的事实。根本没法明说,谁要是轻易捅破了这层窗户纸,说不定还会有灾祸。

汉王和张良先生那是什么层次的人物?根本不是他们这些下层官员所能管的。神仙打架,凡人只能有多远躲多远。明哲保身,也是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。

张良对此毫不在意,到了他这个层次,宠辱不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。他不会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,也在乎所谓身份地位。

他只是疑惑,汉王为何突然疏远了自己?张良一直试图从很多方面去了解,可是始终一无所获。

为此张良百思不得其解,不只是他,汉国国内很多人都疑惑,可谁都说不上来一具体原因。

张良有些心灰意冷了,可是他始终没有忘记,当年在沛/县郊外的那个夜晚,刘邦的知遇之恩。

现在汉国有大难,自己岂能一走了之。无论如何,今日都是要来的,不管汉王报以何种态度,该说还是得说。RS

添加书签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